954 年,郭威去世,他的养子柴荣(后周世宗)继位。柴荣在继承郭威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改革举措。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裁汰冗员,“省罢内外官,存总六百八十三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军事上,他南征北战,先后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西败后蜀,北击契丹,扩大了后周的版图,增强了后周的国力。柴荣还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学,选拔人才,“诏天下诸州各置学官,立孔子庙”,为后周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然而,天妒英才,柴荣在位仅 5 年,即于 959 年因病去世,年仅 39 岁。
(三)赵匡胤的崛起轨迹
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少年时便投身军旅。他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且颇具军事才能。后汉初年,赵匡胤投身枢密使郭威帐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后周郭威、柴荣统治时期,赵匡胤凭借着自身的勇敢和智谋,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高平之战是赵匡胤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954 年,北汉联合契丹进攻后周,柴荣亲征。在高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斗初期,后周军形势不利,部分将领临阵脱逃。赵匡胤临危不惧,与张永德等将领一起,稳住阵脚,并率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在他的鼓舞下,后周军士气大振,成功击败北汉和契丹联军。战后,赵匡胤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开始掌握禁军的部分权力。
此后,赵匡胤又参与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清漳口之战中,他率领军队成功击败了南唐军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地位。随着战功的积累,赵匡胤逐渐成为后周军队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并且与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此外,赵匡胤还广泛结交文人和官员,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在他不断努力下,他的势力日益壮大,为日后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兵变始末:从阴谋到 “天命”
(一)周密部署的北征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