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影响唐代诗歌的艺术技巧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他的诗歌语言平实易懂,但却不失生动形象。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来描绘事物和人物,使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真实感。例如在《卖炭翁》中,他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仅仅用了几句简单的话语,就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饱经风霜、勤劳善良的老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同时,他的诗歌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往往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过渡,使诗歌的层次更加分明,情节更加紧凑。这些艺术技巧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42 后世评价争议
421 宋代的评价
宋代的苏轼对白居易的诗歌提出了“元轻白俗”的评价。“元”指元稹,“白”指白居易。“俗”主要指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不符合宋代文人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标准。苏轼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和审美价值,而白居易的通俗风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诗歌的艺术水准。然而,这种评价并不全面。虽然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但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他的通俗易懂使得诗歌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白居易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这也是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
不过,宋代也有许多文人肯定白居易的诗歌价值。王安石曾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他在《题张司业诗》中还提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实际上也肯定了白居易诗歌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内涵和精湛艺术的特点。
422 清代的评价
清代的袁枚对白居易的诗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随园诗话》中称赞白居易的诗歌“有才情,有学问,有骨气”。袁枚认为,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有丰富的才情和深厚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具有一种不屈的骨气。这种评价较为全面地肯定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也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