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好主意!”蔡霜霜第一个响应,她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而且,我们可以在扇面上绘制蝴蝶,与蚕丝的自然质感相得益彰,寓意着生命的轻盈与自由。”
李嫣然点头赞同,但随即又有些担忧:“可是,要在扇面上绘制如此精细的图案,
还要保证蚕丝的完整性和美感,技术难度恐怕不小。”
徐轩则显得更为乐观:“技术上的挑战总是存在的,但这也正是我们创新的动力。
我们可以先尝试几种不同的绘制技法,比如先用细笔勾勒轮廓,再用晕染的方式上色,或许能找到最佳方案。”
周云菲教授满意地点点头,鼓励道:“正是要有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
记住,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你们要将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这扇扇子中,让它成为连接观众心灵的桥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作室成了试验场,李嫣然、蔡霜霜与徐轩全身心地投入到扇子的创作中。
他们尝试了多种绘制技法,从传统的工笔到现代的抽象表现,
每一种尝试都力求完美。然而,正如预期的那样,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
蚕丝的脆弱性使得每一次下笔都需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破坏其原有的美感。
受到鼓舞的蔡霜霜重新振作起来,三人再次投入到紧张而充满希望的创作中。
他们开始更加细致地研究蚕丝的特性,尝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比如使用特殊的固定剂来保护蚕丝,同时利用光影效果增强扇面的立体感。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调整,终于,一把扇面上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真的要展翅飞翔的扇子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