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今天200米蛙泳的测试,林芷琪在100米到150米阶段的速度虽然有所提升,但与顶尖选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她分析着数据,心中渐渐有了主意:“在这个阶段,需要进一步增强耐力训练。或许可以增加一些长距离的间歇蛙泳训练,比如400米一组,中间只休息短暂的时间,这样可以更好地模拟比赛中的体能消耗情况。”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训练计划:每周增加三次400米间歇蛙泳训练,每次进行5组,组间休息30秒。
在100米蛙泳测试中,林芷琪的转身技术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转身瞬间的速度衔接上,还不够流畅。她回忆着当时的场景,喃喃自语道:“转身时的发力点和角度还需要再精准一些,而且在转身完成后,要更快地进入加速状态。”于是,她决定每天增加20分钟的专项转身训练,重点练习转身时的发力技巧和速度衔接。同时,利用水下摄像头记录自己的转身动作,以便更直观地分析和改进。
对于自由泳项目,林芷琪在混合接力和自由泳接力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但在自由泳的划水频率和手臂划水效率方面,还有提升的潜力。她仔细研究着测试时的速度曲线,发现自己在划水过程中,手臂的回收速度稍慢,影响了整体的划水频率。“必须加快手臂的回收速度,同时保持划水的力度和深度。”她在笔记本上写道。为此,她计划每周进行四次带阻力的自由泳划水训练,使用专门的阻力带,增加划水的难度,强化手臂肌肉的力量和反应速度。另外,每天安排一次自由泳划水频率的专项训练,通过设定特定的节奏和速度,让自己逐渐适应更快的划水频率。
在团队接力训练方面,林芷琪也根据今天的测试情况,有了新的想法。她发现,在交接棒环节,虽然大家的配合已经相当默契,但在一些细微的时间节点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明天和队友们商量一下,在交接棒前,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通过更精准的信号传递,确保交接棒的速度和流畅性。”她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这一点。
制定完新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