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已然深入精髓质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举,一部《道德经》的参详感悟,其中致理天道法则无数,只在心境内观想解析,一人一思,千人万绪,概无一同者,此为《道德经》之神妙无穷所在。
这一时他观想参详至第七十六章节处,明析圣人老子的感悟与体会。自是围绕核心思想“柔弱胜刚强”进行阐述。
此章中通过对比人与草木的生死状态,为修者揭示了自然大世界中,柔弱与刚强的对立统一之关系,以及柔弱以示在生存智慧中的重要地位。
圣人老子在第七十六章中提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反映出了生命在柔弱状态时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一旦变得刚强,则往往预示着生命的终结。
这一种对比,让修者深刻体会到,柔弱并非软弱无能,而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是顺应自然、顺应道的智慧体现。
圣人老子所说的“柔弱”更像是一种包容精神,似那能屈能伸的智慧。
此种柔弱,并不是逃避现实或退缩畏惧,而是在面对挑战时保持柔韧性和适应性,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这是一种高绝智慧,在红尘世道这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教会修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弱示之,攻艰刻难。
此章亦体现了圣人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高哲思想。
告诉修者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相反相成的规律,柔弱往往是强大的前奏和表现。
这种高哲思想所启示的,乃是在追求目标时,不必过于强硬和直接,而应学会顺应自然规律,以柔弱之姿,迎接强硬挑战。柔弱胜刚强,有若投石入水,水之可解一却冲击,万法不侵。
在红尘世道这现代社会时空中,修者往往只过分去追求刚强和力量拥有,却忽视了柔弱中的智慧和无限力量。
圣人老子的哲理话语,让修者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外在的强硬和霸道,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柔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