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圣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节,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向修者传达了老子关于知与行、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之重要思想。
圣人老子指出,关于道与德的言论,其实是很容易理解和实际践行的,但天下之人却往往不能理解和实际践行。
于此反映出了知与行之间的巨大鸿沟。在现实生活中,修者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即道理看似简单且明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贯彻执行。
这启示修者,认知与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清晰的认知,就没有明白的行动。而具有目标明确的行动,却无清晰的认知,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修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功行参造,无为而有为之。
老子于《道德经》中提倡的虚静、柔和、慈俭、不争等思想,皆是基于无为而有为之理念,都是基于人性自然的普世道理,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然而,世人多被躁进和荣利虚妄所迷惑,难以践行这些大道真理。
这提醒修者,在追求目标和理想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致远,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蒙蔽干扰。同时,自也要勇于去实践真行,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与能力。
老子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来比喻圣人的智慧与境界。告诉修者,圣人外表普通还显粗糙,但内心却怀揣着有如美玉一般珍贵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深邃的圣人智慧。
这启示修者,真正的美丽和价值,在于内在的品质智慧和修养,而非外表的华美尊荣。一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品质,同时注重仪表气度,以此成为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内外兼修之人。
修者在阅读理解《道德经》第七十章之时,不妨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看看自己是否经常因为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知,而盲目行动?!看看自己是否因为过于追求表面的虚荣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致远?!
当修者常常通过反思和自省,审视自我真颜,便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真我境界,从而更好地应对修行与红尘世道生活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道德经》第七十章曰:“吾言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