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也是同一时期,扶贫先扶智的想法在她的心中愈演愈烈。
“女孩子受教育的话,也许可以改变三代人”,这便是张校长创办女高的初衷。
为了筹钱办学校,张校长跑去昆明“化缘”,她请工会的人将她的身份证、劳模证明、获奖记录、报纸报道都复印了,带着资料上街募捐,或者说是“当街乞讨”。
路人不明所以,说她“好手好脚不干活,戴着眼镜出来骗人”。
在那四年间,她一边迎着诸多的不解和难堪筹措资金,一边学着接受身体逐渐患病衰弱的事实。
华坪女高从建立之初就是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学生每周只有三小时的假期,每顿饭要在10分钟内吃完,剩余的时间都用来学习。
青春期的姑娘们在校的三年里需要剪齐耳短发,穿统一的红色校服,玩手机聊闲天多数情况下都不被允许,偷偷藏零食是有可能被退学的大事。
规则都是张校长制定的,学生们对这个严厉的校长又爱又怕,成绩下降要被骂,不注意听讲要被骂,打扫卫生不认真也要被骂,胆子小的学生几乎不敢抬头跟她对视,远远看见她心里就开始打鼓。
如此严格的管教自然带来了“流言蜚语”,有人管女高叫“女子监狱”,有人觉得这种用时间换成绩的做法过于偏激。
社会上批评的声音多了,就有领导找到张校长,说能不能换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来管理学生。
张校长从来不做解释,只说早早结婚生子是多数大山女孩们既定的命运轨迹,而在女高里吃的这些“苦”,是唯一能够挑战并打破这种轨迹的钥匙。
十年如一日,拿着喇叭的她是严厉的校长,放下喇叭就变成了温情的妈妈。
张校长每年都会带着新到学校的老师去家访,一千多名学生的家庭,他们一家一家走。
她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观察方法,顺手掀开锅盖看看锅里有啥,摸摸床上的被褥,再问问这家人收成如何,心里就有了数,只要是见没有她自己过得好的,她都要管一管,有时候直接把身上的钱和衣服就留下了。
“你们只管问心无愧,别人怎么说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