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佤人口在今年一月来了个爆炸式的大增长。
回去的至少都带了一个人返回,但大多都带来一两家人,比如王林生,他就带回来7口人。
这些人都不是光明正大来的,因为都是逃户,所以来的人都需要重新置办家当。
和第一批上岛的人不同,那时候来的几乎都是身无分文的光棍汉,可经过一年的垦殖后,来台的各家都赞叹,台佤的农民好有钱。
少的身上也有三四十元钱,多的怕是能有100元钱了!王林生要是不留那么多口粮,收入就破百了。
这是什么概念?除了留足了口粮,在台的农民多的一年有10两银子的净收入。
这些钱能干嘛呢?买地,在台佤找不到人给你种地,自己能把自己的地种好都要费大力气,多的买来干嘛?
没有大宗消费渠道的农民,只有在生活上加大消费力度。
来了这么多没有家当的人,这些人都是第一批来台农民的至亲,再加上第一年收成的刺激,市场被点燃了。
郑至强早早就伙同几个原手下在台北开了好几家商铺,虽然常年的海贸让郑至强的眼界很高。
但他还是忍不住感叹,有了钱的农民真是疯狂啊。
按着增长两三倍人口的预计备的货,可只用了三天掌柜的就来告急了。
一匹上好的棉布才3元钱,下等的一匹才9角!急着回老家的台佤农民这次才发现自己手里的华元真值钱。
之前是不敢消费。
一匹棉布是怎么算的呢?宽一米,长十米,一家人全部做一套新衣裤都用不完。
一提绿豆糕八分钱,一斤黄糖一角五分,蜜饯一斤三角钱,一只鸡一元五角,牛羊肉一角八分一斤……
王林生带着全家人在彰化的街上又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
50元的购买力在这时候可真不是开玩笑的。
王总旗在看了家里的田地和那头大水牛之后完全放心了,他们家已经在村里登记了,王总旗老两口就要了五亩田,多了实在种不来。
王大一家被安排在了邻村,离着也不过五里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