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早在赵孝骞上朝会之前,父子俩便已定下。
擅杀犯官的事,确实犯了法,赵孝骞被拿捏住了这个把柄,无论如何都洗不白的。
但是赵孝骞抓住的是民众的心理。
即“法理不容,情有可原”。
大宋的百姓都是朴实且单纯的,他们眼里善恶是非分明,好就是绝对的好,干了违法的事也是好,坏就是绝对的坏,浪子回头也得打个问号。
这种朴实的观念,直到千年以后都未曾改变过。
一个人的好,能掩盖千百种坏,哪怕他恶贯满盈,他仍是个好人。
赵孝骞做的事确实犯了王法,但他问心无愧。
说书先生将真定府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说出来后,百姓们民怨沸腾了。
郡王殿下只不过杀了一批坏人,他做错了什么?
朝廷的法度难道连情理也不讲了吗?把人犯押回汴京杀,跟在真定府杀,有什么区别?
现在为民除害的大功臣,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下了狱,据说朝廷还要问罪,这岂不是颠倒黑白?
功臣被问罪了,谁帮大宋抗击辽国?好不容易争来的大好局面,难道又要退回到以前那段屈辱的时光?
当天夜里,汴京的勾栏瓦舍灯火通明,说书先生一夜不眠,赵孝骞的故事说完了,一批看客走了,另一批看客闻讯而来,坐在勾栏里要求说书先生重新说。
说书先生们真就整整说了一夜,一遍又一遍来回反复的说,快天亮时,看客们终于散尽,而说书先生们也都哑了嗓子,一点声音都发不出了。
当然,这一夜,说书先生们也赚大发了,一批批的看客毫不吝啬,尤其说到赵孝骞被冤下狱这段时,看客们义愤填膺,不知如何发泄,于是大把的铜钱朝说书先生身上砸。
天亮之后,民间舆情的影响力很快便蔓延到了朝堂。
新的一天,汴京的百姓商人们继续为生计奔波,闲汉们三五成群聚集,但今日的汴京气氛却与往常大不一样。
人们各自聚堆,纷纷议论着关于赵孝骞的故事。
市井民间的反应颇为一致,百姓商人们都为赵孝骞鸣不平,认为朝廷不公,不该如此草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