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起一场旨在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代替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打破了文化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
新文化运动还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愚昧,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如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纷纷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思想界带来新的活力和思潮,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进步。
袁世凯的政治主张和行为却与时代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自小聪慧机敏,但性格倔强,对传统科举之路毫无兴趣,将心思倾注在武术和军事领域。青年时期,他目睹清朝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虽曾提出一些改革主张,但骨子里有着强烈的专制独裁思想,妄图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1914年1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悍然解散国会,严重破坏民主政治的根基。同年5月,他废除具有民主共和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期十年且可连选连任,彻底暴露了他的独裁野心。
1915年,袁世凯为实现称帝美梦,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妄图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这一卖国行径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反袁护国运动,各界人士纷纷发表声明,谴责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蔡锷本在袁世凯的监视之下,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巧妙地摆脱袁世凯的控制,辗转回到云南。
1915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