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年仅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前往檀香山投奔兄长孙眉,在那里接受了西方近代教育,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思想,极大地拓展了视野,为日后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础。
1883年,孙中山回到家乡,看到家乡依旧笼罩在封建统治的黑暗之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推翻封建统治、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决心。
回乡后,他积极传播新思想、倡导变革,却遭到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与迫害,无奈之下被迫前往香港继续求学。在香港,他先后就读于拔萃书室、中央书院和香港西医书院,系统学习医学知识。求学期间,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仅医治人们身体疾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唯有进行政治革命,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才能真正拯救中国。
1894年,孙中山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上书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期望通过和平改良实现国家富强。他的建议未得到李鸿章的重视,这使孙中山彻底认清清政府的腐朽和顽固,也让他明白和平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才能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四处奔走,凭借其卓越的号召力与当地华侨的支持,创立了兴中会——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的创立汇聚了孙眉、邓荫南、何宽等一批爱国志士。孙眉作为孙中山的兄长,在檀香山经营农牧场积累财富,他不仅在经济上大力资助革命,还凭借自身威望为兴中会招募会员;邓荫南是当地富商,受孙中山革命主张触动,变卖资产捐作革命经费,全身心投入兴中会的活动;何宽则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商业网络,为兴中会的发展提供便利,吸引更多人入会。
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驱除鞑虏”旨在推翻腐朽无能、致使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统治,摆脱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恢复中华”意在重现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让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重获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