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工部售卖铺子的事情还在进行着。趁着冬闲无事,兵部关于要成立俘虏村的事情又开始了。
这两年多,一直被强制着开荒和建造州府的小宛族的二万多俘虏,一直是有兵部管着的,管理的压力非常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俘虏因为觉得看不到前途,时常消极怠工,一部分俘虏则是戾气未消,互相之间,看不顺眼,时不时的发生斗殴。
哪怕有不少衙役看守,一个不注意,几个人就已经扭打在一起了,拉都拉不住。毕竟,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所以,前一年,时不时的发生俘虏因斗殴死亡的事情。兵部郎中看到后,很是头疼。于是和李侍郎、章侍郎两人商量了一下后,把这些俘虏打散,零零落落的穿插到了百姓中间。
原本他们干得是最辛苦的差事,吃的也是最差劲的伙食。穿插到百姓中间后,和百姓做一样的事,吃一样的伙食。
还让百姓主动的和他们搭讪交流,教他们学一些简单的大盛话。花蕾和百姓置换加工的泥鳅汤,黑馒头也一样的供应给他们。
除了不发放月银外,其他的都和开荒建造的百姓一样的待遇,使他们慢慢的融入其中。
现在的情况好了很多,很多人不再消极怠工,原本戾气十足的俘虏,也变得温和起来,加上兵部时不时的教化,精神上也慢慢的被同化。
所以,兵部在奏折中请示了盛武帝的意思后,决定把这两万多名俘虏分编成立俘虏村,给他们分田分宅基地,自食其力。
当然,监管的人员还是会有,俘虏活动的区域,也会有所限制和需要报备。但是,这总比一直关押在牢房要好得多。
所以,消息一公布,所有的俘虏还是兴奋异常。
要想真正的成为大盛朝的子民,最紧要的,就是办理户籍。所以,花蕾和户部的一众官员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要想同化俘虏,首要的就是要让他们认可本朝的文化,所以,让他们改名换姓,用大盛朝的百家姓,给自己改名是第一步。
可是,很多俘虏也许能简单的和百姓日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