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林甫的多次构陷下,李亨的太子之位摇摇欲坠,但他凭借着自己的谨慎与隐忍,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时期的经历,让李亨深刻地认识到了宫廷政治的残酷与黑暗,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政治智慧。
三、登基灵武:乱世中的新希望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东平郡王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向长安逼近。十二月二十二日,安禄山攻下唐朝东都洛阳,唐朝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唐玄宗惊慌失措,匆忙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他先是听信杨国忠的建议,拒绝了哥舒翰坚守潼关的正确主张,强令哥舒翰出兵讨叛,结果导致唐军大败,潼关陷落。随后,杨国忠又劝唐玄宗移驾逃往四川。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以及部分皇室成员、大臣,在禁军的护卫下,悄然离开了长安。当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马嵬兵变。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是杨国忠造成的,他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李亨,希望能杀掉杨国忠。李亨犹豫不决,然而六军将士群情激愤,坚决请求诛杀杨国忠,否则拒绝前进。最终,杨国忠被士兵追杀至马嵬驿西门,被杀死并肢解,首级悬挂示众,他的妻妾子嗣全部被杀。
马嵬兵变并未就此结束,陈玄礼又请求赐死杨贵妃。唐玄宗起初难以决断,但在将领们的不断逼迫下,最终下令勒死杨贵妃。陈玄礼等人见到杨贵妃的尸体后,马嵬兵变才宣告结束。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而太子李亨则在此时留下,他意识到,继续跟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已无法挽救唐朝的危局,必须另寻出路。于是,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亨决定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
李亨车驾抵达渭北时,便桥已断,渭水暴涨,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李亨召集水边三千多百姓,徒步渡过渭水。途中遇见潼关散兵,误以为是安禄山的追兵,双方交战,李亨一方士兵死伤很多。李亨率残部北上,同行者只有广平王、建宁王,加上四军将士,堪堪两千人。李亨率部一路经过新平郡、安定郡、乌氏驿等处,跋山涉水,最终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