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活:在家族与诗韵中孕育才华
岑参出生于约 715 年,关于他的籍贯,有荆州江陵或南阳棘阳两种说法。他出身于一个有着一定文化底蕴的家族,尽管或许其家族在当时已不复往昔的荣耀,但家族中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传统依旧传承着。
岑参成长于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家庭环境之中。他的父母或许是饱读诗书之辈,对岑参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通过科举等途径实现家族的复兴与个人的抱负。在这样的期望下,岑参自幼便踏上了求知之路。
早期的教育中,儒家经典无疑是他学习的重点。从“四书五经”中,他汲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这些思想在他日后的诗歌中多有体现,成为他诗歌主题和情怀的重要源头之一。然而,岑参并未被儒家经典的严谨与古板所束缚,他对于文学的热爱迅速转向更为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在他的少年时期,便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从《楚辞》的浪漫瑰丽,到建安七子的慷慨悲凉,再到陶渊明的田园之韵,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学养分不断滋养着他的心灵。他常常沉醉于诗歌创作的乐趣之中,身边的师友或许也不时为他的才情所折服,他那些清新而富有才情的诗作开始在小范围内流传。
二、求仕之路:坎坷中的执着与奋争
唐朝时期,长安作为帝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文人志士。岑参也不例外,在年龄稍长之后,他满怀憧憬地初入长安,渴望在这片繁华之地一展身手,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科举制度虽然为众多文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官场生态中,科举之路亦是布满荆棘。岑参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名落孙山。这其中既有科举制度本身的一些弊端,如评判标准的模糊、权力的干扰等因素,也有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