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长安,孟浩然被这座宏伟、华丽又充满无限机遇的城市深深震撼。此时的长安,作为大唐的心脏,汇聚着来自各地的精英人才。他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科举考试之中,渴望在这场盛大的角逐中一举高中,从而开启自己功成名就、经邦济世的政治生涯。
然而,命运似乎在此时与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尽管他才华横溢,尽管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最终却未能考中。这对孟浩然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四)吴越漫游
科举的失败并没有使孟浩然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在江南水乡开始自己的漫游之旅。
孟浩然先后游历了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洞庭湖等吴越的名山大川。所到之处,他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他漫步在秀美的山川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鸟语花香,领略着江南特有的温婉与秀丽。
在与山水的对话中,孟浩然的内心逐渐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虽然仕途暂时受挫,但大自然却以他独特的魅力给了他安慰和启迪。
在吴越漫游期间,孟浩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作,如《渡浙江问舟中人》。
(五)再到长安及再遇挫折
经过在吴越的几年沉淀,孟浩然决定再次奔赴长安,再次追寻自己的科举梦。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为他而改变。尽管他依然满怀希望,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但最终结果仍然不顺利,“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句诗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二、归隐与诗歌创作盛期
(一)归隐襄阳的原因
经历了长安的失意,孟浩然深知仕途的艰辛与漫长,而此时他的内心也越发渴望宁静。
孟浩然在经历长安的种种不如意后,他的心愈发疲惫。他深知自己的性格与官场的种种繁文缛节和勾心斗角格格不入,与其在官场中受尽煎熬,不如回归田园,享受自然带给他的宁静与自由。
于是,他决定踏上归隐之路,回到自己的故乡襄阳。
(二)隐居生活描写
孟浩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