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共鸣
新学期开始,江瑶的伦理学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陈宇也选了这门课。在课堂上,江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道德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陈宇总是积极发言,他的观点新颖独特,常常能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一次,江瑶提出一个案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救助老人还是年轻人?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陈宇站起来,条理清晰地分析道:“从道德层面看,生命是平等的,不能简单以年龄来衡量。但如果考虑到老人可能身体更脆弱,年轻人恢复能力更强,或许可以先救助老人,但同时也要尽力兼顾年轻人。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公平分配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道德原则体现。”江瑶听着陈宇的发言,心中暗暗惊喜,这个学生对道德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立的思考。
课后,陈宇经常找江瑶探讨问题。他们从康德的道德哲学谈到儒家的仁爱思想,从社会公德延伸到个人品德修养。江瑶发现,陈宇对道德知识的渴望超出常人,他不仅想要掌握理论,更希望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影响身边的人。这种对道德的执着追求,让江瑶对陈宇的欣赏日益加深。
情愫暗生
随着交流的增多,江瑶和陈宇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一次校园文化节筹备期间,江瑶负责指导学生布置伦理学主题展览。陈宇主动帮忙,两人一起挑选展品、设计展板,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傍晚,展览布置接近尾声,夕阳的余晖洒在展厅里,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江瑶和陈宇并肩坐在台阶上,看着眼前的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陈宇突然转过头,看着江瑶说:“江老师,自从上了您的课,我对道德有了全新的认识。您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道德世界的道路。”江瑶的心跳莫名加快,她感受到了陈宇话语中的别样情感。
此后,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汇多了几分羞涩与深情。江瑶发现自己开始期待与陈宇见面,听他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陈宇也总是寻找各种机会接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