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4)页
    第一阶段,在1939年3月前完成全面战争准备,充分且合理的积累调配资源,供短期高烈度战争和长期战争的需要。
    第二阶段,在1939年3月对波兰宣战,解放波兰,并向俄国派出一定数量的志愿军,为红军提供充足的援助,协助其巩固波罗的海沿岸根据地。
    第三阶段,在1939年7月前结束波兰战役,集中核心力量发动法国战役。
    从第三阶段开始,战争的前路就不太明了了,但核心变数无非是三条,法国挡住了、美国参战和中国参战。
    第一条的可能性非常微弱。  以前欧战时期大兵团的突破和扩张能力都非常有限,即使防御方失败了,也有充足的时间调兵遣将稳住阵脚。
    可惜装甲部队和航空兵改变了这一切。
    航空兵可以起到纵深遮断作用,攻击铁路和公路,妨碍敌方战役预备队的行动,阻止敌方重新集结部队。
    而装甲部队具备极强的突破能力,一旦突破敌方防线便可迅速挺进。
    在苏德战场上,二战后期部分装甲单位每昼夜推进速度甚至可以达到70公里,平均推进可达45公里,非常恐怖。
    如今虽然做不到这个程度,但它依然是一柄重锤,足以砸碎当面之敌。
    即便法国还是那个全须全尾的欧陆霸主,也不可能扛得住装甲集群的突破。
    其实,哪怕是德国本身也挡不住装甲集群的突破,欧洲只有一个国家有希望,那就是苏联,兼具纵深与工业能力。
    能对抗装甲集群突破的只有大纵深战略,然而,从华沙到莫斯科超过了一干一百公里,而即便从法兰克福开始算,到巴黎也只有五百公里,且基建水平相差巨大。
    面对同一支军队的突破,法国人一次也不能失误,而苏联可以失误三次、五次,甚至更多。  矛强于盾的局面还要持续几年时间,在此阶段内,准备完毕的装甲集群就是决定战场的定音锤。
    因此德国对于法国战役失利的预案并没有浪费太多的功夫,更重要的是研究英国、美国和中国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以及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德国并不认为英国会轻易投降,同时也对美国和中国的态度表示不同程度的怀疑。
    历史是由物质
第(1/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四合院:我是何雨柱他叔我的1957,从深山老村开始致富热痒爹爹开门,系窝呀!机械末世:我的机甲有亿点强我已断情绝爱,你自毁根基干什么最狂邪医为爱归隐小县城,她却嫁给领导儿子?科学修仙八零:我一根鱼竿,钓尽海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