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空间有限:在一个“说错话就被贴标签”的环境中,个体的策略自然会向“保守”“安全”聚集。
道德信号(moral signaling):许多人维持“十全十美”的形象,本质上是为了向他人发送道德信号,以换取声誉收益。但这种“伪善”的道德,虽然看似无害,实则造成了公共舆论环境的保守和压抑。
囚徒困境式沉默:当每个人都不愿冒头时,整个系统也就停滞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理性导致集体不理性”的困境。
三、行为经济学: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压抑欲望”?
行为经济学反对完全理性人假设,它强调人在决策中受到认知偏差和心理机制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当“好人”很多时候不是理性最大化结果,而是受到以下偏差影响: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个体对损失的敏感性大于对收益的期待。为了避免被批评、被孤立,他们更愿意放弃表达自己的冲动。
现状偏好(status quo bias):人们倾向于维持当前状态,不愿承担改变的代价。十全十美其实是维持现状的一种策略。
过度自信与从众(overconfidence & herding):有些人其实意识到自己被压抑了,但看到多数人也这么做,就默认这是“正常选择”。
四、人格资产与社会资本:为什么“完人”活成了“废物”?
在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gary becker)中,人的技能、知识、性格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本。但有趣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资本都会获得市场认可。
人格资本(character capital):有些人不断修身养性,以求做一个“完人”,他们投资的是内在修养。但问题在于,这种人格资本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影响力、领导力、创造力,就容易成为“沉没资本”。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类人虽然获得了“无害”“温和”的社会标签,但缺乏强连接、缺乏资源互换,结果是人缘好,但无效社交,最后边缘化。
功能性 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