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仅仅依赖于驻军以及少数女眷,来支撑起整个工厂的运转,那无疑是痴人说梦,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在杜尚城这个特殊的环境下,离石不得不借鉴大秦所擅长的策略——首先在此推行以物易物,这种较为原始的初级经济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让周边地区的那些尚未开化的野人,逐渐适应使用自家饲养的牛羊来交换,来自大秦的廉价生活用品,例如食物、食盐、茶叶以及各种布料等等。
待他们对这种交易方式习以为常之后,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用羊毛来换取更多种类的物品,如布匹、锋利实用的菜刀、日常烹饪所需的锅碗瓢盆等等。
当这种初步的信任感得以成功构建起来以后,接下来便可以着手招募部分野人进入工厂工作。
而随着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劳作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接触到了大汉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与此同时,逐步为他们树立起一系列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如此一来,就能清晰地区分哪些野人是真心愿意接受汉化的蛮夷。
只要汉化进程顺利开启,那么凭借辛勤的劳动,这些野人就有可能开始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久而久之,当贫富差距在野人群体中显现出来之时,手里有了独特的秦纸币,这就有了贸易的基础。
那些坚决不愿意接受汉化的穷苦野人部落,汉人通常对其有所忌惮而不敢轻易去抢夺。然而,对于这些野人的穷兄弟们来说,他们相互之间抢掠却毫无心理负担。
一旦野人内部因为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而爆发争抢事件,秦军便拥有了在境内剿匪的正当理由。
那些遭受抢劫的野人,非但不会觉得汉人是在故意欺压他们,反倒会心甘情愿地充当为剿匪秦军带路的角色。在秦军剿匪的进程之中,如果发现一些与土匪有着血海深仇的野人,便会将其吸纳进入仆从军队伍当中。
要知道,在军队里面,野人们接受汉化的速度可谓相当之快。只要当地的野人能够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战斗力的军队,然后再派遣他们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