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会客的时候,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如果能说出相关的历史典故,这显然是引起话题的一大妙处。
就比如东非一些茶客,他们对远东帝国的一些茶叶,和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掌握的相当熟稔。
最后是稀缺性,远东帝国许多优质茶叶品种,产量并不高,甚至本国内都颇为抢手,很难流入国外,而越是得不到的,反而越容易受到吸引。
而且,东非的很多茶园,基本实施工业化生产流程,而工业化一但到了某种程度,手工茶叶反而又成为了高端产品,而目前远东帝国的茶叶生产模式就以手工茶叶为主,这迎合了东非上流社会和精英人士的喜好。
至于普通人,大多没有太多讲究,所以东非本国茶叶,能尝尝味道就不错了。
而印度茶叶,在东非人眼里,就属于更“低端”的货色,虽然质量上和东非茶叶没有差异,可奈何,东非本土茶叶好歹有爱国加持。
在东非人的朴素认知里,也不可能承认东非茶叶不如印度茶叶,毕竟印度什么地位,东非什么地位?
至于远东帝国,虽然如今国际地位也不高,奈何人家是茶叶发源地,而且不管产量规模,还是种类上,几乎挑不出任何问题。
察尔森说:“喝了大吉岭的红茶,我才真正知道,印度这个地方也是有好茶的,不过,和我国高端茶业对比,也就那样,如果是尝尝鲜,还是可以接受的。”
特莱恩笑呵呵的说:“察尔森大使说的是,毕竟大吉岭应该算整个印度最适合种植茶叶的地方之一,对于印度这种茶叶生产大国,虽然整体不如我国和远东帝国,但是总有能拿的出手的货色。”
“大吉岭这个地方,山高且多雨雾,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但是这种气候环境,显然和印度绝大部分地区不同。”
“否则的话,英国人也不可能将这里作为避暑胜地,每年高温的时候,都有不少印度的高官和贵族,到这里度假休闲。”
大吉岭事实上已经属于喜马拉雅山脉范围内,海拔的骤然升高,也让这里的温度偏低,年平均温度不到十五度,几乎比东非内陆的高原地区,还要凉爽一些,这也让大吉岭成为以炎热著称的印度殖民地里一片难得的度假避暑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