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可是实际上放在任何一家人身上,都还是指望着自家孩子能出席,能将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不仅仅是普通农户家如此,大家族更是如此,只有家中子弟,世世代代,源源不断的出人才,在朝中有一席之地,才能确保家族长盛不衰。”
“虽然怀仁有远见,话也说的明白,只是世上人心难测,人呐,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英国公夫人娓娓道来:“庄户家将自家孩子送到书院里,贪心孩子读书,将来能够有出息,一开始是想着,读了书,长了本事,将来日子就能过好了吧?这是人之长情的贪心。
但是随着孩子读书日久,就会想着,既然读书读的这么好,将来读出来了,还是去做什么账房,管事,岂不是辜负了孩子这么多年寒窗苦读?有了学问,做个官总比做这些事情要强的,为什么别的读书人,能出仕,自家孩子也读书,而且读书成绩很好,为什么不能当官?
这便是不甘心。”
“公卿家的孩子,更是如此,就像孩童一样,学会了爬行就想着站起来,站起来刚走路,就想着跑两步,若是无人照看,必然摔个鼻青脸肿。”
“书院要分院的消息,在书院里传开了吗?那些孩子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英国公夫人好奇的问道。
“通知已经下发下去了,也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有些孩子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对读书的天赋不怎么高。”李韶说道:“另外,到时候分院之前,书院的先生们也会邀请孩子的父母,去书院谈论这件事,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
“至于最终不管他们做什么选择,书院都尊重他们的选择,要是固执的让孩子继续读书,将来考虑走仕途,书院也会接纳,让孩子继续读书,至于将来他们出了书院之后的路如何走,那书院就管不着了。”
“另外,书院对于孩童读书的补贴,也是有限的,不能说让学生一辈子都在书院里读书,补贴,就只有前三年的时候有,三年之后,到了分院的时候,进了分院,分院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一定的奖励,别的,就没有了,学费,书本,住宿等等,一切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不是书院补贴之后的费用。”
“这些,在书院的公告栏里,都会及时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