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听后,心中大为震动,于万历十八年,化名“卓吾先生”,考察过华山农垦区后,当下便决定成为易华伟的幕僚,主持研发局一事。
由此,一场改变军事格局的火器革新悄然拉开帷幕。
从万历一十七年到二十五年,经过八年的发展,火器营已然颇具规模,有着完备的组织架构。
易华伟在襄阳设立锻造局,建起32座高炉,每座高炉都按照精确的火候与时间进行操作,日产精铁六千斤。
又在鄱阳湖建立八百亩试验场,分别针对步卒、骑兵、船舰、城墙以及夜间作战进行火器测试。不同的靶道模拟出各种实战场景,确保火器的性能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战争需求。
李贽的亲传弟子李治所负责的武夷山火药坊,使得硫磺提纯率高达九成,为优质火药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设计房由李贽亲自带领12名通晓西学的匠师。这些匠师们思维活跃,每旬都会聚在一起研讨,依据西学知识与实战经验,出具新式火器图稿。
40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接到设计图稿后,便凭借精湛的技艺打制原型,并且留下三套备份,以备后续研究与改进。
量产司拥有两千六百名匠人,按照《天工开物》的标准化流程进行流水作业。从零件的加工到火器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严谨有序,确保了火器的量产与质量稳定。
在生产数据方面,燧发铳现年产量可达一万两千支,其枪管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寿命可达200发。十连发迅雷铳年产量800具,还专门配备了专用弹药箱,方便士兵携带与使用。改良佛郎机炮年生产二百四十门,射程可达一千八百步,大大增强了远程打击能力。触发式地雷年产量五千四百枚,其中防水型占三成,满足了不同地形与作战环境的需求。
弹药保障同样充足,铅弹铸造线每日能生产标准弹丸七万颗。颗粒火药年储备量达三百六十万斤,分别储存在十六处地下窖藏,确保了火药的安全与长期供应。火绳生产依靠鄱阳湖芦苇基地专供,每月能产出防潮火绳九百里,保障了火器的正常击发。
万历十九年,火器营仿造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绳枪,但初期存在哑火率高的问题,达35。匠师们并未气馁,经过不断研究,在万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