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的关注度或许降低了,但对未来电影的发展也许更有意义。
所以张一谋不参与奖项,也是一种利益置换,增加关注度,但不分猪肉,给柏林一个善缘。
张一谋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是能吸引一些片商的。
对柏林电影节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鸵鸟心态!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卓有成效。
只是艺术含金量上,还是有所不足。
比如去年伊朗电影《别离》一骑绝尘,独捧下三项大奖,就是其他参赛片竞争力不足的结果。
联想到近几年人们常常抱怨柏林电影节星光黯淡,话题娱乐性不足,甚至借奥斯卡来给自己贴金的事实,“新人辈出”恐怕真的变成了一种讽刺。
可对于青年才俊这四个字而言,柏林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去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影片《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如今已成为奥斯卡外语片最有力竞逐者,这也似乎说明了柏林虽有颓势,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电影节当中让人仰望的存在之一。
而今年的主竞赛单元,其中入围的排片表当中,同样有太多让人感觉陌生的名字。
比如爱内加尔导演阿伦-格姆斯(《今天》)、丹麦导演导演尼柯莱·阿塞尔(《皇室风流史》)、瑞士新锐女导演乌苏拉-梅尔(《姐姐》)、希腊导演斯波洛斯-斯塔斯洛普罗斯(《曼代奥拉》)、葡萄牙导演米古尔-戈麦斯(《禁忌》)、印尼导演艾德恩(《动物园的明信片》)、法国导演弗雷德里克-维度(《回家》)、加拿大导演金-尼格耶(《雷贝尔》)等等。
在主竞赛单元的所有参展影片中,青年导演作品占据了大半江山。
这个青年导演的名字,当然包含了关凌。
可无论对于竞争对手而言,还是对于柏林电影节而言,这个名字,早已不能被与其他人同等对待!
作为从未参与过柏林的导演,guan这个名字,很早就如雷贯耳。
在华夏甚至超越张一谋的存在,又怎么会让柏林电影节忽略掉呢?只是此前从未有机会合作罢了。
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