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自己能够做到,也无法保证子孙后代同样能够做到。
前世曾流传王朝周期律,大一统王朝无法超过三百年,核心根源之一,便是始终无法脱离人治。
反观先秦时期,虞夏四百余年,殷商五百余年,西周虽然只有二百七十五年,东周却长达
五百一十五年,合计七百九十年。
某些长命的诸侯国,社稷存在长达上千年,五百年以上的更是不在少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发展迟滞与生产技术落后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权势没有得到集中,人治只停留在表面。
推行郡县制,一直被当成集中权势的最大利器。
姬宫湦在探索中发现,无论是朝堂公卿,亦或者郡县制,只需不断细分权责,并实现相对独立,便能不断弱化人治。
就长远而言,姬宫湦早已提前知晓,伴随大周帝国逐渐强大,后世子孙终究会有无法掌控的那一天。
届时舍弃权势,成为帝国吉祥物,不失为一种极好的结局。
总好过被掌权群体送上断头台,亦或者遭赶尽杀绝。
出乎姬宫湦的预料。太子姬宜臼前往济北郡磨砺,如今主持岁末大朝会,竟然颇有自己的风范。
最大的区别,便是姬宫湦自诩暴君,实则是为了行动方便,优待新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子姬宜臼则是年幼缺乏管教,导致行事偏强硬。
让太子姬宜臼逐步接管朝堂,一方面可以继续磨砺太子姬宜臼的心性,另一方面也能让姬宫湦可以安心西征。
明成祖朱棣,亦曾如此。
朱棣多次北征,均由太子朱高炽监国,太子朱高炽处理得有条不紊,赢得朝野的普遍认可。
在姬宫湦的专门授意下,大周帝国元年岁末大朝会,由太子姬宜臼全程主持,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明确太子姬宜臼堪当大任后,姬宫湦将重心继续放在王师上。
不断改良军粮做法,优化粮饷发放体系,加强新式装备配发,建立兵种训练标准,囤积粮草物资等等。
一切只为加快并合九州,尔后能够立即西征。
……
帝国二年,春末夏初。
细雨依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