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妨。崔烈已是风烛残年,经此一事后再掀不起什么风浪。至于崔莺”
他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本将军自有分寸。”
荀攸见状,也不再多言,转而汇报起其他事务。
次日清晨,崔烈在孙女和老仆的搀扶下,登上了前往边疆的马车。看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冀州城渐渐远去,老人眼中满是复杂之色。
“祖父,您别难过。”崔莺轻声安慰,“等到了边疆,咱们重新开始。大将军说了,只要您好好表现,将来还有机会回来。”
崔烈苦笑一声:“回来?呵老夫这把老骨头,还是莫做这个奢想为好”
崔莺摇摇头,握住祖父的手:“祖父别这么说。您身体健康,大将军又宽厚仁义,这次还派了专人护送咱们,只要咱们一心奉公,忠心朝廷,定能等来那一天。”
崔烈长叹一声,望着渐行渐远的高邑城墙,又看了看崔莺不时抚摸自己小腹的模样,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悔恨。
他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正是当年在洛阳任司徒时先帝赐下的《孝经》。
“祖父“崔莺担忧地握住老人枯瘦的手。
崔烈苦笑着摇头:“莺儿啊,祖父这一生,最对不住的就是你父亲和你。“他将竹简递给孙女,“到了凉州,你每日为祖父读一段可好?“
随着马车渐行渐远,祖孙两人的话语也越来越轻,就这样,在锦衣卫骑士的护送下,崔烈的队伍逐渐消失在官道的尽头。
而在此后不久,随着冀州诸事已毕,苏曜也终于决定班师回朝。
这一趟,不但赵云和典韦等人依旧随行,关羽、张飞、刘备、卫明等之前在幽州和辽东的老部下们也将随他一同出发。
他们带着一车车在冀州和幽州之地缴获查封的世家财宝和大量的粮草,数万大军排成长龙,浩浩荡荡向着京城进发。
在那里,一场盛大的凯旋大典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办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苏曜大军脚步的临近,皇城内外都染上了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色。
深宫中的万年女帝在宫女的服侍下略显吃力的站在窗边,抚摸着圆滚滚隆起的腹部,望着北方,眼中满是期待,而与此同时,天下的其他诸侯得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