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只硕大的海神盔虾被分食干净,仅留下头壳与爪状结构等坚硬部分。林易意识下个体的规模得以再次增加。
但这次,看着海神盔虾残肢上生着的筛网状滤食结构,林易脑中,突然闪过一丝想法。
从寒武纪,复杂多细胞生命伊始,滤食,这种特殊的习性就被镰状寒武耙虾与北方筛虾等物种演化出来。
而漫长的演化史中,从海神盔虾到霸鱼,利兹鲲,再到极泳龙与蓝鲸,甚至淡水中都曾经出现过无棘腔鳄这种滤食性巨鳄-一代代趋同出类似习性的生物已经证明其潜力。
这种直接从最底层营养级获取食物的行为有效避免了营养级从低到高过程中的养分流失,用一句话简单通俗的概括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每一代特化滤食的生物都有潜力成长为体型空前的巨兽。
滤食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海神盔虾是主动游动,让抄网似的滤食结构将沿路的浮游生物挂住。
而后世的大部分滤食者则是大口鲸吞,将浮游生物与海水一同吞下,再将海水排出,仅留下大量的浮游生物。
以上两种方式,可以统称为主动滤食。那么自然还有另一种方式:被动滤食。这也是最为原始的方式,即固定在海底,让洋流将浮游生物冲到自己的口中。其起源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埃迪卡拉纪。
相比前两种,最后一种多为原始的动物类群,甚至常常被误认为植物。
这种方式效率很低,但由于其很少活动,新陈代谢较慢,消耗的营养物质也很少,长期以来还是可以积累下相当可观的营养物质的。
而这种无法移动的原始动物形态,却让林易联想到了母巢。
尽管母巢的很多功能并不原始,甚至放在林易的曾经生活的时代都显得十分超前。但有一点却与那些原始的生物类似,那就是它确确实实只能固着在海底,无法移动。
这就引出了林易的想法-如果为母巢加装一套从海水中被动滤食的结构,让其能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就能让母巢产出更多的个体,也减轻猎食个体的压力。
其实如果可以,他更想直接为母巢嵌入植物的基因序列。但吸收植物的基因序列似乎对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