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炮怖蛛,曾经巢群地面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被改进并再次产出,形成了完整的巢群作战序列体系。
当然,与此前先一步打赢复活赛的狂齿锯蚁,主战兵甲等同样,新一代的臼炮怖蛛,也得到了彻头彻尾的改动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战斗需求。
发达的螯肢间那根类似管道的结构彻底退化,对应的,一对口边垂直排列,宛如脊椎动物大颚的螯肢变得更加发达,四条向前延伸出的螯牙变得更加长而直,双螯间还隐隐有电弧闪烁。
与其说是升级,倒不如说是向着最初的设计理念靠拢-用避日蛛口旁的那对宛如双颌的螯肢改进结构,作为电磁加速轨道使用,对弹丸进行加速。
腹部的一系列发射药储存空间和反应腔被大量储能组织与瞬间产生强大电流的电板柱器官取代,续航能力略微降低,但每一发生体炮弹,威力与射程,都大幅加强。
炮弹的变化倒是并不大,依然是由专门的装弹工虿前装射击,并通过末端从附肢结构改进来的弹翼调整方向制导,仅仅是取消了原先的化学喷射结构火箭增程系统。
电磁加速带来的射程已经足够,整个弹体外骨骼内部除去必要的空间突触与观测复眼等用于制导的结构,几乎是完全的战斗部装药。
如果不是地下世界环境真不一定经得起折腾,林易甚至还想倒腾几发采用聚变战斗部的生体炮弹,但毕竟引起地壳活动还是有点作死,便也作罢。
配套的,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增大体型,加强肌肉组织强度的装弹工虿和同样特殊的,基于菌毯组织的母巢形弹药储藏结构也已经就绪,组成最外侧的“炮兵阵地”。
坐镇最后方的核心母巢群结构间,高耸的金字塔形母巢建筑内,生体聚变反应堆产出源源不断的生物能,充盈在附近蔓延的菌毯组织中,为准备出发的兵力进行最后的补给。
地下,还有数只坑道虫在附近待命,如果有需要,它们虽并非为战斗而生,但同样不可小觑的庞大身躯便会加入战场,为前线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
而因为这场战斗的特殊性,阵地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身影。
棱角分明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