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自上而下的算太多了。
在这个时代工商业高度发达的江南,任何发达的产业,都与士绅脱不开关系。
如此发达的江南地区,明朝中后期收不上商业税就算了,连矿税都收不上。
民间蕴藏的大量财富都去了哪了?
一部分用于奢侈的生活,贾宝玉身边小厮就八个,丫鬟也是八个。还有一部分变成了土地,具体就是每逢灾荒,饥民在生死线上挣扎之时,就是士绅们狂欢之际。最后还有一部分埋在地下。不是陪葬品,而是藏钱。陈存仁有一本书名字忘记了,提到旧上海有一个名医,每天收的诊费装进坛子里,装满一个埋一个,等他死后挖出来子女瓜分。这就是所谓的藏钱。
吴晗也提到过一个事情,明末清军都入关了,松江府民间还在选花魁。类似的事情还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为了个人的利益,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想要一个国家正常运行,就要有一个健康的财政。
任何一个朝代在经历过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一定会陷入停滞期,整个国家开始走下坡路。
这个时候就必须做出改变,也就是所谓的变法。问题是,变法一定会伤害既得利益者。因为变法本身,就是利益分配的调整。
人都是这样的,即便这个钱不是我的,国家收走了,虽然我也没损失,但就是比杀了我还难受。
更何况大周的体制本质是家天下,皇室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这种体制下的任何变法,都不是奔着惠及底层民众去的。即便是有惠及底层的初衷,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会走样。
古代所有变法的初衷,都是为了挽救中央财政,延续家天下的统治。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后人在总结前人变法的经验教训后,一条鞭法出现了。
一条鞭法的本质就是简化税收程序,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说惠及了百姓,而是减少了百姓被盘剥的环节。
承辉帝搞摊丁入亩的变法,就是把各种苛捐杂税纳入土地之中,目的是方便收税,客观上间接的减少环节,因此惠及百姓。
不说为了下一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