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新技术已被调动投入实战”的只言片语,早已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快快快,刚刚指挥部那边收到数据更新,机器人开始进山了!”
某卫视频道的外景编导急促喊道。
……
凌晨 5:20,镜泊山主峰东南坡
三台主力除冰机器人率先登陆。
在飞雪中,它们展开机体,像银色瓢虫一般张开旋翼、露出多关节切割臂,顺着陡峭山壁、冰岩、雪沟缓缓推进。
表层积雪厚度超过 3 米,常规救援队早已被困于山脚地带,寸步难行。
深层传感器同步运行,冰层密度、热传导、地震微波均在实时反馈。
同时,两台侦察机器人贴地滑行,仿佛蛇类潜入雪层缝隙之间,构建出整座山体的热力分布图。
大屏幕上,一道道冰冷蓝色逐渐铺满画面——那是死亡沉寂的温度。
直到忽然,一道淡淡的红光,在图像西北侧跳了出来。
“有热源!”负责数据同步的工程员喊道。
“放大!快放大——”傅怀安冲上前,一把将图像拽大,数值同时出现:
温度 356c,微弱波动。
“海拔 3432 米,坐标精确到 1 米误差,距离地表深度 114 米。”
他声音突然哑了:“……是一处冰窟。”
整个指挥部沉寂了三秒。
所有人都清楚——一旦被困冰窟,几乎等于无解。
它比岩缝还要致命,没有上下通道,气温更低,且空间压迫,氧气极度稀薄。
随着最新进展情况的同步,在外面等候的记者也都收到了消息。
网络上也掀起了一股评论,不过绝大多数都是看衰。
“如果他们真的在那里面,难道要把山体打通吗?”
“算了,国家已经尽力了,只能怪驴友自己。”
“基本上没救了”
气氛一瞬降至冰点。
然而就在这时,傅怀安轻轻闭上眼,然后睁开。
“所有除冰机器人,全数转向该坐标,切换模式二。”
“设定逐层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