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个月后,曹丕称帝之事被提上日程。
士族集团在陈群、司马懿等人的策划下,开始大造声势。
他们纷纷上表劝进,称曹丕有“天命所归”,应当顺应天意,登基为帝,以安天下民心。
与此同时,士族集团也对汉献帝施加压力,逼迫献帝“主动”禅位。
虽心有不甘,但献帝早已沦为傀儡,手中无兵无权,只得在群臣的威逼下,签下禅位诏书。
曹丕接到禅位诏书后,曹丕推辞再三,做足了戏份。
最终,在群臣的再三恳请下,曹丕“无奈”接受了禅让。
于是,洛阳城南的受禅台上,曹魏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
大典之上,曹丕身着龙袍,头戴冕旒,接受百官朝贺,曹丕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国号大魏,正式登基为帝。
自此,曹魏政权正式取代汉室,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
曹丕称帝后,有一件最棘手的事情,就是如何安置汉献帝刘协。
作为前朝之君,刘协的存在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曹丕先是封刘协为山阳公,命他前往封地居住,并在表面上给予优待,赐予他一定的俸禄和礼仪待遇,以示宽厚。
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曹丕心中清楚,刘协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对于如何处置刘协,曹丕一时拿不定主意。
朝中大臣对此意见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一派以陈群等人为代表,主张善待刘协,直至其寿终正寝。
他们认为,曹丕既已登基,天下大势已定,刘协不过是一个无兵无权的废帝。
若加以善待,既可彰显新朝的仁德,又可避免激起汉室旧臣的反抗。
另一派则以一些武将和激进派大臣为主,主张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他们认为,刘协虽已失势,但其身份特殊,若被有心人利用,仍可能成为动乱的根源。
曹丕对此犹豫不决。他既不想背负杀害前朝之君的恶名,又担心刘协的存在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
正当曹丕举棋不定时,发生了一件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