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飞默默地说道:“调整师都尚且如此,更让人感到悲愤,集全国之力也只有一个教导总队,广大士兵只能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绝对优势的现代化重装备。
少倾,他又道:“无论如何,弹性防御和反斜面工事可以大大减少我军伤亡,这是敌强我弱的现状下,对付日军飞机大炮最好的办法了。”
“日军来势汹汹,第10军、沪上派遣军南北并进,三路合击。”桂率真在地图上划过,“右路第11、第13、第16师团,沿京沪铁路向西进犯;中路第3、第9师团,循京杭公路攻击;左路第6、第18、第114师团和国崎支队, 向广德、宜城一线西进迂回, 包抄金陵我军西去的退路。”
“金陵卫戍司令部防御部署如下,”桂率真继续道,“构筑外围、外廓、内廓三层防御阵地:以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青龙山、栖霞山至乌龙山要塞之线,为外围防御圈。”
“以金陵城垣为内廓,环城以各高地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台之线为外廓,内外廓构成复廓阵地。并在城内北极阁、清凉山等高地要点筑成坚固的核心支撑点。”
宋鸿飞目光牢牢盯在地图上,心中思索着。
他知道,历史上外围阵地被日军突破后,我军仓促撤退,日军乘势追击,很多部队退入复廓阵地后立足未稳,就又被日军突破,使复廓阵地应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
早在9月份,他在整训赴淞沪参战部队的时候,就已趁机为将来的金陵保卫战做准备,把一支支整训部队拉去构筑防御阵地。
沿着金陵城外的汤山,麒麟门,紫金山,银孔山,杨坊山,红土山,幕府山,乌龙山,高桥门,淳化,方山,牛首山,雨花台等要冲一线,构筑起了纵深防御体系。
按照弹性防御战术的要求,加强纵深梯次配置,在反斜面、侧翼布置大量的掩蔽部、坑道工事,既能屯兵备战又可机动反击,已初步形成了整体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但终归只是简陋的土木工事。
并且从淞沪撤退回来后,金陵卫戍部队补充了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