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因为他居然在第一作者后排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除此之外,还有黄奇和一个叫王久隆的名字。
    由不得他不激动,排名靠后的一作也是一作啊,更何况这可是cell的一作。
    正当他心潮澎湃的时候,突然,有人惊呼一声:“你们快看引用次数!“
    ”论文才上线十分钟,已经有7次引用了,而且这里有个评论。“陈雨濛指着网页下方:“这是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罗伯特·齐格勒教授,他评论了这个成果,说这是&39;水稻抗病毒育种的里程碑式突破&39;。”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曾福年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刚打印出来的论文:“小陆,你看这个。”他指着论文中的一段话道:“不仅直接上了封面,他们还把&39;繁缕1号&39;的农艺性状分析放在了highlight部分,看来你的面子还是大啊。”
    陆时羡微微一笑,接过论文,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熟悉的图表和数据。
    “这是大家三年的心血,无数个不眠之夜,才终于化作了这薄薄的几页纸。如果拿不出来东西,我就算有再大的面子也没用。“
    实验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与此同时,在华国农科院的一间报告厅内,一场关于“繁缕1号”的专题讨论会正在进行。
    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家,台上有几位农业科学方面的权威正在为cell上的这篇文章而激烈讨论着。
    “我认为,&39;繁缕1号&39;最大的突破在于发现了温度波动诱导的蛋白质构象重排机制。”来自华农大的教授李建国指着大屏幕上的结构图说:&34;这为作物抗病毒育种开辟了全新的方向。&34;
    “我同意!”另一位教授接过话筒:“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技术具有很好的普适性。据陆时羡团队已经发布在期刊上对小麦和玉米上的试验结果来看,结果比较理想。&34;
    台下响起一阵低语。
    一位年轻的博士举手提问:“各位教授,请问&39;繁缕1号&39;在推广应用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34;
    “这个问题问的好。”李建国教授点点头:“首先是技术转化的问题。进行温控的成本较高,如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克系执法官被弃十六载,重生嫡女杀疯全京城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过去的五十年我的抗战有空间以体成道明末之我若为王呢喃诗章负鼎诡墙通古今,我捧出一位千古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