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5)页
还是习惯他们那个划分方法,所以还是把聚落称为村。
    至于熊头这个名字,则是村里人自己起的。
    按照文卷的记录,这个山头应该叫尼克洛夫岗,附近地区也以此命名。但这个名字写成汉字太长了,每次写公文都很费事儿,因此罗马驻军不太喜欢这个称呼。而这里是两条河交汇处,所以大家都简称为“交河”。
    但村民不太理解这个汉语词,叫起来感觉也怪怪的。后来去砍树的时候,有人发现,两条河围起来的这片地方,从山上往下看,形状像是个野猪头,因此认为这里应该叫“猪头村”。但大部分村民都觉得这个名字太难听,就给改成了“熊头村”。村口下面那条大河,叫“大熊河”;另一条小一点的支流,叫“小熊河”。这么过了几个月,这个俗称就已经形成了习惯,也就沿用下来了。
    村子建立起来之后,这里还设立了对应的教区,建起了一座小教堂,一位名叫亚历山大的教士,被任命为堂区的神父,也带着几位助手,在这里驻扎。
    亚历山大神父就来自之前探索过这里的修道院。因为有点渊源,所以官府给他们修道院下了命令,让他们派出代表,来这边履职。
    不过,据喜欢闲聊的村民说,亚历山大神父和修道院其他人,关系很一般。来这边,属于是被排挤过来的。里头的事情,似乎很复杂,大家也搞不太懂。
    当然,这其实也算不上太奇怪的事情。
    在罗斯大地,修道院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武装殖民据点。教士们一方面借助信仰组织起来,并且用他们有限的文化知识,给更没文化的地方贵族和匪帮首领——这俩很多时候是同一批人——提供咨询和帮助;另一方面,面对混乱的局势,修道院也得有自己的力量,还得在各路匪帮之间纵横捭阖,才能保存自己。
    所以,基辅教会下属的各个教区和修道院,相比其他地方的同行们,独立性都相当强:紫帐汗国的教会就是官府的一个部门;西欧各地的教会虽然也深度参与地方利益,经常为此和罗马闹起来,但整个系统依然很完整,遇到大事,还是可以保持步调一致的。
    而在罗斯大地,这些修道院和教堂,可能也就剩名义上的归属关系了。要么被当地王公和贵族掌控,要么干脆谁都不听,自己就是个独立势力。
第(3/5)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快穿:在甜宠文里,我怼天怼地一念诛天传苍龙霸体诀他对心动上瘾爹爹开门,系窝呀!特拉福买家俱乐部系统:让你帮徒弟变强,没让你无敌女神的上门豪婿赵旭李晴晴美食:开局女子学院售卖卤肉饭宠妃生存全靠苟,陛下却想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