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8)页
    “上朝——”
    一声吆喝之后,正在村口空地上聊天的吴国大臣们,纷纷从自己的小板凳上起身,拎着凳子,穿过几个卫兵把守的大门,进入了会场。
    这里的会场,就是村里晒谷子的地方。现在空着没人用,就被他们用来开会了。
    吴王宫廷里,其实也缺乏专门的礼仪官和仪仗。外面的仪仗其实就是吴王手下的亲随士兵兼职,平日里还要轮流去剿匪,闲着的人就在这儿站岗;负责喊话的,也不是中官,而是村里直接找了个嗓门最大的人临时代劳。为了节约薪俸开支,这仪仗官也是业余的,在这边开完会,还要回家干活呢。过几天他们去下一个村子,就得换个人了。
    当然,在这边,吴王想要宦官也找不到——当地人就没这个技术,紫帐汗国则在搞复古,到处cos古罗马,导致希腊人的手艺也快失传了。
    而且,当地人还背地里谈论,说吴王原来是“世界光复者”的亲孙子,但终于没有获得封地,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削藩,结果被大贵族们吊着打。如此削藩几次,后宫家眷早就被打散了。如今就自己一个人四处跑,也没有什么后宫需要宦官打理了……
    朱允炆自己,倒是努力过。黄子澄之前就建议过,说现在不比创业之初,已经有了一些家底了。而且这里的居民,文化水平又远不如中原,还有很多蛮夷习气,喜欢依据本能,推崇和依附强悍者,而不是更看重礼义。因此,还是应该有一些威仪,来震慑他们。朱允炆深以为然,于是把这些仪式都办了起来,计划一步步走向正规。
    不过,他们准备进一步确立礼制的时候,黄子澄却和其他人发生了争吵。
    原来黄子澄一向恃才傲物,看不起当地人,觉得这里哪怕所谓学者,文化水平都十分糟糕,不值一哂。闲着的时候,就自己开办学校,亲自当老师,给学生讲课。
    朱允炆等人都觉得这是好事,但黄子澄很看重师承关系。吴王王廷发展起来之后,需要一些文职官吏,朱允炆让他选拔人才,黄子澄就一个劲推荐自己的学生;哪怕人手不够,需要招募其他有文化的人,也往往得先拜他为师,才能得到更好的职位。
    这样一来,很多当地有文化的人,都对他颇有微词。但
第(1/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一胎三宝,给绝嗣军长来点震撼重生:权力巅峰之官场风云!被疑生野种?娘娘靠发癫整治后宫财阀小娇妻:叔,你要宠坏我了!不做替身后,和前任闺蜜闪婚了救命!刚拒绝竹马,又被大佬盯上爹爹开门,系窝呀!凤池生春恶婆婆重生后换亲,我嫁绝嗣军官穿越涂山,成了鬼道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