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去,朝廷脸面何在?”
大明各大衙门相互之间借调文书档案并不气稀奇,只要开条子,到时候久未归还拿着条子来找就是了。
毕竟,文书档案不同凡响,是不能随便拿走的,都要签字画押打借条登记,方便查找。
可谭纶手上哪有那什么条子,或许刘大夏那里有,但并没有交到兵部。
不过,此时谭纶脸上倒是不慌,只是瞟了眼茶几上放着的十来本书册,正待开口,藏书楼里就出来个绿袍官员,没有补子,显然是个观政士。
只见他捧着两本书册径直走到谭纶身旁,双手将书册奉上。
谭纶接过其中一本,只是随意翻翻,随即就翻到最后一页查看封口。
之后,就把那书册递到王锡爵面前说道:“王大人看看吧,看是不是我兵部之物?”
王锡爵其实已经注意到旁边几位学士的脸色不好,知道其中定然有蹊跷。
只不过,当着两位主官,他们不好说话。
王锡爵伸手接过书册,看了眼封皮书名眉头就是一皱,随即翻看里面内容,居然是记载一个叫次撒的地方的风土。
再细看,王锡爵心里就是一紧,从书册记载内容看,居然是永乐朝时下西洋船队所见所闻。
好吧,翰林院抄录这些文献似乎也没什么大碍,都属于朝廷的文档,翰林院收录海外风土并无不当才对。
只是,王锡爵翻到最后一页,却发现上面盖的印章居然不是翰林院藏书楼的印章,而是兵部武库司的大印。
“嘶”
手里的书册,按照这个印章,那就不是翰林院抄录的,而是从兵部拿回来的。
按照朝廷规矩,抄录书册装订成册后,就会盖上所属衙门的印章,表明书册归属。
翰林院藏书楼里居然有兵部印章的书籍,这个还真有些奇怪。
魏广德当年翻到那些书的时候,因为并不熟悉官场,所以根本就没看最后的封页,否则早就发现蹊跷。
至于之后知道了,他也懒得去查看,只以为是翰林院抄录回来的。
毕竟,收录海外风土人情似乎并无不妥。
只不过在听到谭纶说兵部找不到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