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5/6)页
   停灵这个日子,近代也多有学者进行研究考察,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确定死者确实气绝,以避免误断。
    这个原因听起来似乎荒谬,但确实是有史可考的。
    因为古时缺乏各类医疗辅助设备,确诊断病也多是要依靠医者的“望闻问切”。
    但纯人力的诊断难免会有误差存在,有时病者可能仍然一息尚存,但由于心跳呼吸极弱,极有可能被误诊为没有生机,继而被草草下葬断送性命。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春秋时期神医扁鹊问诊虢国太子的典故,便是最好的印证。
    话说扁鹊在游历至虢国境内时,听闻该国的太子在凌晨时分突然暴毙。
    正所谓医者仁心,扁鹊觉得正值青年的男子骤然暴毙属实蹊跷,担心其中另有原因,或是尚有救治可能性也未可知,因此专程扣响了宫殿大门,要求见太子一面。
    尽管虢国皇宫内的一众人等都觉得扁鹊所说都是无稽之谈,但皇帝爱子心切,也应允了扁鹊这一请求。
    扁鹊看诊之后,以银针刺入虢国太子的三阳五会之穴,太子果然渐渐苏醒。
    待太子逐渐好转之后,扁鹊方才将其中缘由告诉了周围众人。
    原来,虢国太子所患的是类似于“脑卒中”一类的突发病症,病人往往于凌晨时分突然昏厥,呼吸断断续续,极为微弱,一不注意就极其容易诊断为病人已逝。
    但如果抢救及时,却还有转圜余地的。
    有扁鹊“起死回生”的病例在前,后人在确定死者是否真的气绝身亡时也变得愈发谨慎。
    都主张需要停灵等待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后续的丧葬事宜。
    而这一做法在《礼记》“问丧”篇中也得到了印证,书中有云“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也就是在死者亡故后,需要等待数日,确定死者确实没有复生的可能性后,才可以行后续的送终之礼。
    治丧环节中的“招魂”一礼,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郑玄曾经对《礼记》进行批注道:“气绝则哭,哭而复,复而不苏,可以为死事。”
    因为旧时人们认为,死者没有呼吸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死亡,只有在进行过招魂礼之后仍然不能转醒,才说明亡者
第(5/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穿书流放:储君冷脸做娇夫道界天下家父吕奉先谎言被拆穿后,留下破损的婚姻吴云肖雪燕综影视:绑定了万人迷系统怎么办宝鉴鉴宝神眼重生1960,我在山沟里攒下万亩良田大院娇妻美又飒,冷面硬汉要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