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擅长夜战偷袭的突击队而言,这样的白昼时长实在是极为不利,就像一双双无形的眼睛,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让他们那些在黑暗中才能施展的精妙战术,此刻都难以施展。
去除留守哨所的兵力后,孙传忠这次精心组织了一干五百人的兵力。这看似不算庞大的数字,在北境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凝聚了无数的心血与艰难。
这里的酷寒、广袤的荒野、稀少的资源,每一样都像是横亘在面前的大山,要组织出这样一支作战集团,实在是困难重重。
战士们在行军的过程中,不仅要忍受恶劣的环境,还要通过打猎来补充物资,每一份食物都来之不易,是他们在这片残酷土地上生存与战斗的希望。
这次,他们肩负着艰巨的任务,需要向剑河以西穿插五百多公里,去进攻一处名叫斯米尔的沙俄人据点。
这处据点的地理位置堪称关键,它位于沙俄人一系列边防据点的中心偏后位置,就如同一个坚固的楔子,牢牢钉在北境的边防体系中,是沙俄人在北境边防体系的核心支点。
一旦这里被攻击,沙俄人的整个边防体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震动,而他们又会如何应对呢?
这是孙传忠和战士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针叶林中,突击队的战士们正在短暂休息。
他们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挖出联通的坑洞,用来生火煮食物。坑道的另外一端用大量的松针遮挡,烟雾便会在松针的阻隔下缓缓扩散开来,不至于被远处的人轻易发现。
尽管已经到了五月,北境的寒冷却依旧如影随形,长时间没有热食,战士们的体力就像被抽丝剥茧一般,越来越难以支撑。
队伍分工明确,汉人士兵负责掌勺,他们熟练地挥舞着锅铲,将简单的食材变成温暖的能量;土著战士凭借着对这片土地的熟悉,负责狩猎和采集,为队伍带来珍贵的食物来源;扶桑武士则身形矫健,负责准备柴火和放哨,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危险。
这支队伍,无论是作战还是行军都非常讲究配合,每个人都像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零件,精准地发挥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