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过去的几年里,胆敢明着表现对姜迎欢不满的官员,几乎没什么好下场。
轻则贬官流放,重则小命不保。
他们上书皇帝,意指姜迎欢手伸得太长,其心不正,劝诫皇帝要有所防备。
如此大逆不道的奏疏,让姜迎欢看了,自然不能容忍。
所有呈上来的奏疏都有专人整理,报给皇帝,而皇帝看过的姜迎欢一定看过。她要了解这些人私下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姜迎欢是真有治国之心,她逼着李恒舜勤政,每日都要翻阅批注大量奏章。
只有李恒舜看了,她才能名正言顺地跟着看,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李恒舜还年幼时,姜迎欢便在一旁辅佐他看奏章,再由老师教李恒舜如何处理奏章,处理国事。
由姜迎欢及先帝为李恒舜选定的老师都在场,也是达到双方制衡的效果。
先帝无法专信姜迎欢一人,也就无法完全信任朝臣,无论哪一方有机会挟天子都不是什么好事。
可李恒舜实在是太年幼,先帝千算万算,唯一算不准的就是他离开太早,无法亲自培养小皇帝。
更没算到姜迎欢的狠毒。
辅政日子一久,姜迎欢耳濡目染,听着治国之道,有了治国之心。
她本就是世家嫡女,读书识字不比男子少。只是她在人生的前十几年里,不被鼓励做文章,能识字会持家即可。
读书走仕途那是男人的特权。
一开始姜迎欢是接受这种教条的,毕竟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她从没想过有一天能成为皇后。
她的家世不算高,想来被选中也是因父亲是先帝手底下平平无奇的忠臣,可靠又可控。
姜迎欢甚至有几分庆幸,当初不被选中,也成不了今天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