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的百万大军是扯淡,但是三五十万军队还是有的,除了战死的、逃窜的,近半归了黄得功,近半归了袁继咸。
两人麾下名义上都有了十几万大军,而南明朝廷轻轻松松的化解了一大危机。
可笑的是,“朝廷”连像样的犒赏也拿不出来,就是有也舍不得拿出来。
只能发些不要钱的勋位官职而已,当然原本属于左军的军饷,三万人兵额,每兵每年二十两,也就是一年六十万两银,黄袁两家平分。
至于什么时候能把这银子发齐?咳咳,朝廷也难啊!等等吧!有了肯定给,每家先拿个两万两,既算犒军也算军饷了。
这操作,就很大明!
黄得功那边不谈,袁继咸这边可算是鸟枪换炮了。
原本左军守在武昌,算是九江屏障,如今李自成已经占了武昌,九江也就随时准备跟闯逆作战。
袁总督新纳的十三个营头,虽然良莠不齐,但是上千艘的江船,也能唬人不是?
袁继咸答应金声桓的条件很简单,每个营只留精锐,保持三千战兵,足粮足饷,绝不克扣,但是必须严肃军纪,不得骚扰百姓。
这个本就在题中之意,于是十三营自己就择优汰劣,主动整编。
为啥多带那么多人,一个是当炮灰,一个是从上官那边,多混些粮饷养亲信家丁而已。
袁大总督本就名声在外,按照一兵一年二十两,一营一年六万两的标准,每个月五千两银,一次发三个月的,大家都是闷声发大财,谁张扬出去,共讨之。
粮每兵每月二斗(三十斤左右),每营每月六百石,按月发放,月头就发。
瘦身后的十三营战力不降反升,四万多的大明传统模式军队,被袁总督密集布置在沿江防线上。
要说这些军队跟伪清作战,估计一触即溃的多,但是面对老冤家李自成,嘿嘿!打个有来有往还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袁继咸肯花这么大代价,收纳这些并不稳妥的军队,其实这都是吴富贵做的主。
深受鹏帅熏陶的老吴,其实压根就没把这些墙头草当回事,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被所有人都看不上眼,也是这次精简掉的七八万老弱。
当然不能明说,省的有些不上